近日,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办的“筑梦空间.模界探索”主题课程展在艺术设计学院一楼大厅展出。本次展览依托本学期《建筑设计初步》和《空间分析与模型制作》两门课程的结课作品展开,旨在展示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成果,通过模型制作展现学生们对建筑空间、场地环境的理解、分析和创新能力。
《建筑设计初步》作为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任课老师:陈良梅、赵吕欣,授课班级2023级环境1、2、3班。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这次我们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的探索之旅,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巧妙融合。以“竹、藤编非遗技法在建筑模型制作中的应用”为主题,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致敬,更是对建筑设计创新边界的勇敢跨越。授课教师陈良梅和赵吕欣指出,这些作品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传递。每一根藤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与现代设计理念交织共鸣,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不仅考验着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体悟与再创造。
《建筑设计初步》实践教学环节
《空间分析与模型制作》是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任课老师:吕游、赵吕欣、王紫韩,授课班级2022级环境1、2、3、4班。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课程在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化模型实验室开展,充分利用了实验室中的各种先进设备,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雕刻机等,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们掌握了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模型制作的技巧和流程。在为期数月的课程学习中,学生们在吕游、赵吕欣、王紫韩三位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了从空间分析到模型制作的各个环节,最终呈现出了一批精美的模型作品。
《空间分析与模型制作》实践教学环节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来自2023级1-3班、2022级1-4班的40余件作品,涵盖了多种空间类型,如国内外大师建筑、商业展览空间、舞台等。学生们运用各种材料和工艺,将二维的设计理念转化为三维的空间模型,展现出他们对空间的理解和创造力。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创意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如利用特殊材质和光影效果打造的未来感十足的生活空间,以及运用传统工艺和元素打造的具有文化韵味的建筑空间等。
部分展品
近年来,环境设计系积极将非遗文化手工艺融入实践教学课程,专注于非遗文化的创新研发与活态传承。通过将专业教学与非遗文化实践深度融合,我们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同时,借助数字化模型实验室的先进设施,环境设计系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