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积极探索教学创新路径。本学期,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将3D打印技术深度融入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环节,以科技赋能艺术创作,推动学生从“概念设计”向“实体智造”跨越。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毕设作品的专业性与技术含量,更展现了学院“产教融合、跨界创新”的教学理念。
技术破局:从“手工时代”迈向“数字智造
环境设计专业历来重视模型制作在方案呈现中的重要性,但传统手工模型受限于制作周期长、精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复杂设计需求。为此,王紫韩老师率先引入3D打印技术,组建师生技术攻关小组,帮助学生掌握从建模优化到打印落地的全流程技能。
“3D打印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设计思维的延伸。”王紫韩表示,“学生需要学会在虚拟建模阶段预判实体成型的可能性,比如结构支撑、材料收缩率等细节。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正是未来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在她的指导下,学生熟练运用Rhino、Grasshopper等软件进行参数化建模,并通过切片软件调整打印参数,最终以PLA、PETG等环保材料实现设计作品的精准还原。
学生实践: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在2024届毕业设计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课题,创作出一批兼具创新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案例一:色彩心理学赋能餐饮空间设计
学生毕设课题《基于色彩心理学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以“馥郁巷”为例》,聚焦于色彩对消费者情绪与行为的影响。为还原传统巷弄的烟火气与现代餐饮空间的融合,她选用具有独特砖瓦纹理的PLA耗材进行3D打印,通过凹凸质感模拟老建筑砖墙的岁月痕迹,并结合暖色调渐变效果传递“温馨治愈”的空间氛围。PLA材料的哑光质感与色彩附着力完美契合了设计理念,打印出的墙面肌理让模型更具真实感。该模型不仅直观展示了空间布局,还通过灯光交互模拟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为色彩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案例二:MBTI人格主题公寓的透明化表达
学生毕设课题《MBTI主题单身公寓室内设计研究》以心理学经典理论MBTI为灵感,将四种人格类型(NT、NF、SJ、SP)转化为差异化空间语言。为突出人格特质,她采用透明彩色PETG耗材打印隔断、家具等核心构件——理性逻辑的“NT型”区域以冷蓝色透明结构展现通透感,浪漫理想的“NF型”空间则通过粉色渐变材质营造朦胧美感。PETG材料的透明特性让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彩色模块既能区分功能分区,又保留了整体视觉的统一性。模型还可拆卸重组,直观呈现不同人格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
教学创新:打造“设计+科技”复合型人才
此次3D打印技术的深度应用,是艺术设计学院推动“新工科+新文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尝试。王紫韩老师牵头搭建了“数字化设计工坊”,联合材料科学、心理学等领域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并鼓励学生探索材料特性与设计主题的关联性。“学生对PLA砖瓦效果的创新使用,以及通过PETG透明度传递人格特质,都是‘技术为设计服务’的典型范例。”王紫韩强调。
未来展望:让创新技术成为设计教育的“标配”
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充分肯定了此次教学改革的成果:“王紫韩老师的实践为学院探索了一条可复制的跨学科教学路径。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规划建设智能设计实验室,推动3D打印、数字孪生等技术在课程中的普及,培养更多‘懂艺术、精技术、能落地’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随着3D打印技术的持续渗透,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正以创新为笔,以科技为墨,书写着新时代设计教育的新篇章。
王紫韩/图 王紫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