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问道,光影传神 ——艺术设计学院写生教学指导纪实

发布者:艺术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5-05-19浏览次数:10

初夏时节,黄山云涛漫卷,齐云山丹崖如削。艺术设计学院师生踏访道教名山,以笔墨摹山川灵秀,以镜头摄道韵幽微,在第四天的民俗调研与写生课程中,完成一场“道法自然”与艺术表达的诗意对话。

齐云山风采

齐云山,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摩崖石刻镌刻千年道心,月华天街卧于云海之上,太素宫飞檐刺破苍穹。师生循香炉峰拾级而上,观丹霞赤壁与青瓦白墙相映,听道观檐角铜铃轻叩山风。学生拍摄照片之后,在写生基地以水墨晕染云海苍茫,或以彩铅勾勒摩崖遒劲描绘艺术作品。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们立于紫霄崖下,凝视元代“天开神秀”石刻,悟虚实相生之妙,笔下云雾顿生空灵之气,丹崖道观隐现于有无之间。

学生摄影和绘画作品

写生余韵未散,在晚上的课程上董端阳老师以齐云山为卷,将“三分法”化入云海构图,以“引导线”勾勒山径蜿蜒,更借道教“阴阳”之说解构光影明暗:晨光如琥珀,宜摄建筑轮廓;暮色似流纱,可染云海苍茫。搭配天空与云雾,营造出开阔的意境。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技法。

董端阳老师为同学分享摄影知识

在光线运用上,董老师提到同学们在拍摄时要善于捕捉不同时段的光线,正如道教的“日出东方,日落西山”的时空观,清晨的光如琥珀,适合捕捉建筑轮廓;正午的强光似剑,需借道观回廊的阴影调和;而傍晚的暮光若纱,最宜渲染云海的神秘。董老师讲解了曝光三要素(快门、光圈、ISO),介绍了单次自动对焦、连续自动对焦、手动对焦。以齐云山景致为例,通过调整参数控制光线进入量,使石缝中的微光与外界的明暗对比更具戏剧张力。同时还强调摄影不仅是技术的表现,更是艺术的表达。

此次《调研方式与摄影技术》专题授课,是对齐云山写生活动的总结和延伸。董老师鼓励同学们在今后拍摄中,多尝试不同手法,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情感,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当快门声与山风共鸣,当构图线与山脊重合,艺术便完成了对传统的现代转译。相信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同学们将继续保持饱满的热情,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收获更多成长与惊喜。

 

邢威威/文

董端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