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话传承,木雕楼里觅匠心 ——艺术设计学院写生教学指导纪实

发布者:艺术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5-05-20浏览次数:34

在安徽黄山黟县这片浸润着千年徽州文化的土地上,参与《民俗调研与写生》课程的艺术设计学院的学子们迎来了第六天的研学之旅。从晨光中的写生实践到夜幕下的学术课堂,学生们以脚步丈量古村,以画笔对话历史,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深化对徽州文化的理解。

卢村写生纪实清晨的卢村笼罩在朦胧细雨中,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与远山薄雾相映成趣。学生们身着雨衣、手执画具,穿梭于村中蜿蜒的青石板路上,寻找最佳创作视角。在村内标志性的“木雕楼”前,一组学生架起画板,以水彩勾勒飞檐翘角的轮廓;另一组则聚焦于村口古桥流水,用速写记录村民浣衣劳作的烟火气息。带队教师现场讲解了光影处理技巧,强调“以线传神、以墨染韵”的徽派美学特征。雨丝未阻热情,学生们或坐或立,专注笔尖,将卢村“徽雕第一村”的精妙细节凝于纸端。

卢村木雕楼和学生写生记录

午后,师生转赴“中国画里乡村”宏村。学生们分组深入月沼、南湖、承志堂等核心区域,结合上午写生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展开民俗调研。学生们走访了当地村民,深入了解传统砖雕、石雕的工艺传承与现状;村内不允许写生,学生们纷纷用镜头捕捉古村生活场景,在月沼边,学生手持相机记录徽派建筑的风采,为后续创作积累素材。导游生动讲解宏村“牛形水系”的营建智慧,学生们不断思索着徽州聚落风水布局与家族文化之间深层次的关联。一场古村落的实地调研,让课本中的“徽州三雕”与“天人合一”理念跃然眼前。

宏村学生摄影作品

晚间,述理写生研学基地教室内灯火通明,郭立春老师以《徽州建筑与古村落研究》为题,为学子们带来一场深度学术盛宴。课程以日间调研的卢村、宏村为案例,系统解析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四合冬瓜梁”的营造法则。郭老师通过三维建模动态演示古村落水系规划原理,对比展示徽州与江南、闽南民居的异同,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等当代命题。课堂互动热烈,学生结合日间见闻踊跃提问,郭老师以史料与田野案例逐一解答,课后还对学生白天的写生作品进行点评和讨论。

郭老师给学生上课和评画

“今天的课程让我真正读懂了徽州建筑的诗意密码。”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袁鸣同学感慨道。从晨间写生到夜间课堂,学子们既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锤炼艺术表现力,更通过多维度的学术赋能深化文化认知。郭教师表示,这种“现场感知—实践创作—理论升华”的教学闭环,正是写生课程设计的精髓所在。随着后续调研的深入,这群艺术设计学院的追梦者将继续以笔为媒,书写徽州文化的当代篇章。

邢威威/图

邢威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