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挑战与人文坚守——南京大学杨海平教授在金审解读 AI 与艺术创作

发布者:艺术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0

9月24日下午,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艺术大讲堂”学术系列讲座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系“江苏省元宇宙艺术高校巡展”金审学院站的配套学术活动,讲座由俞安平校长作学术主持,特邀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海平在金审学院开讲,讲座主题为“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鸣义教授携学院管理团队,以及近四百名师生参加讲座活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多维影响与深层思考。

作为长期深耕数字文化产业与智慧出版领域的专家,杨海平教授以“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为主线,从AI对艺术创作方式的实际影响切入。他指出,AI技术正逐步打破传统艺术创作的专业壁垒——过去需要长期技法训练才能涉足的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如今普通爱好者借助豆包、讯飞星火等AI工具,仅凭创意构思即可快速生成作品,艺术创作逐渐从“小众专业”走向“大众参与”。

杨海平教授还结合《天命使徒》(国内首部百万字AI小说)、《太空歌剧院》(AI绘画作品获国际艺术奖项)等典型案例,进一步阐释AI在提升创作效率、激发跨界灵感方面的显著优势。在肯定AI艺术价值的同时,杨海平教授也直面其背后的现实问题。他重点分析了版权界定的模糊性,并以春风送来了温柔”AI图片侵权案为例,强调AI作品必须体现人类独创性智力投入才能获得法律保护。此外,他还警示了AI在意识形态方面可能引发的风险,如部分生成地图存在领土标注错误,以及技术幻觉导致的常识混淆——例如有AI系统曾误将鲁迅与周树人视为两人,并错误归类《故都的秋》的作者。这些案例让师生深刻认识到,AI并非完美工具,使用时需保持理性判断与人文审视。

在互动环节,学生踊跃提问,问题聚焦于“AI艺术如何体现人文温度”“艺术类专业学生如何平衡AI应用与传统技法”等现实议题。杨海平教授回应指出,AI生成内容本质是“创作素材”,作品的情感内核与思想深度仍需由人类赋予。他比喻道:“正如摄影师通过相机捕捉影像,但情感来源于取景的视角。AI只是工具的革命,而艺术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思考与表达。”讲座结束后,多名学生主动与杨教授合影留念,为这场富有启发的交流留下珍贵记忆。

讲座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武宵帆表示:原来AI艺术不仅是技术的展示,还涉及法律、伦理等多重维度的考量。

艺术设计学院在AI+设计的教学科研建设工作中,通过邀请权威专家进校举办讲座,既向师生系统的展现了当下AI为艺术创作注入的活力,也明确了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为我院师生在人工智能大环境下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实现“人机协同”指明方向。  

艺术设计学院/图 艺术设计学院/文